首页 美育微课堂 AI美云展 社团活动 作品展播 登录 注册
首页 > 活动回顾 | “阳光少年”才艺展 > 陕西省首届“小镜头看大世界”少儿摄影大赛来稿选登(七)
陕西省首届“小镜头看大世界”少儿摄影大赛来稿选登(七)
发布时间:2017-03-22 12:00

来稿:陕西画报社

    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陕西画报社、陕西省中华小记者活动指导中心、影像共享网承办的陕西省首届“小镜头看大世界”少儿摄影大赛,受到了全省各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得到了广大少儿摄影爱好者的积极响应。

    “小影友们”用镜头定格住了他们生活中的瞬间、用语言记录下了点滴感悟,展现了孩子们眼中的大千世界。 现选登来稿中的部分作品与“小影友们”分享(排名不分先后)。

《古城夕阳》 陈冠桥 摄


本组照片是在西安大唐遗址公园与夕阳时分拍摄,主要因为时节近深秋,天气清爽,空气清新,与同学共同在太阳即将落山之时抓拍,表现的是悲秋时节,城市被楼房围绕而只能漏出一丝阳光之景。


有话说: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作者想通过落日体现一种意境,想法是好的。可惜在构图和取景方面略微差了一些。建议在取景时一定要简洁,突出主体。切记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


郭老师:中国文人自古有伤春悲秋的情结,看来你也承继了一颗敏感的心,并且能将自然景致与现代城市环境相结合,流露出对现代城市生活拥挤、狭窄、窒闷等现象的朦胧感悟。这种感悟也许还不成熟深刻,文字表达偏重客观说明,描写的(城市被楼房围绕)与图片展示(较低矮的仿古建筑)也还有出入,但其所隐隐透露的城市发展“忧患”意识却难能可贵。


《等待》 范一辉 摄


春寒料峭,他早已不复当年的健壮;他的眼神里不再透露着意气风发;乘着羸弱的身子,坐在家门口的石碾上,眼神中充满着对子女归家的渴望,那座孤独的老房子,也默默的陪着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



有话说:画面中人物的神态表情抓取的都不错,但前景与背景杂乱的树枝破坏了整体效果。建议尝试用近景或特写的手法表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郭老师:小作者以充满感性和想象的文字,将当下“空巢老人”的社会热点如浮世绘画卷般展现。小建议:注意标点符号与“的地得”的正确应用;另外,照片中老人的面部表情非常特别,明明嘴角向下,该是“悲、苦、哭”,却又有隐约的笑意,若能就此深入挖掘、想象,你对“空巢老人”形象的描绘与内心的思考会更深刻。


《花·叶》 组照(选)樊骐嘉 摄


这幅作品都是我在过年时去广西旅游的时候拍摄的,是在村子的农家乐拍摄的,那是刚过完年,地上的鞭炮还没扫干净,农家的狗正在上面趴着,环境十分的和谐美好。看到这种气氛,我忍不住取出了相机,把它记录了下来。



有话说:作者通过近景的拍摄,巧妙地运用了框架式构图。突出了主体,使画面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和强烈的临场感。


郭老师:按照文字所述,大多数情况我们会看到一幅与文相符的“鞭炮、狗、农家乐”照片,小作者却独辟蹊径,用木格窗外的一串红叶表现广西村落宁静美好的新年,充满诗意。构思如此巧妙,若文字更优美(“的”字使用过于频繁,会影响句子美感与流畅),并对红叶有点睛之笔,才真正是文图相得益彰的佳作。


《平凡》 张紫薇 摄


苍山一角边,洱海石岸处,金梭岛村旁停泊着一叶扁舟;(洱海)它虽渺小,却寄托着渔民的希望;它虽破旧,却是大理洱海民族生存的依靠,他虽不华丽,却是最美的勤劳的象征。



有话说:在构图上,运用前景的小船,“打破”了一幅平铺的画面,增添了画面的层次和情趣。这点是这张照片成功的地方。


郭老师:“苍山一角边,洱海石岸处”,诗句开头带来如歌韵美,紧接着的排比句运用熟练,寓意丰富。但要注意的是,排比句中的“它”到底是指“洱海”,还是“扁舟”,一定要清晰,不要混淆;“破旧”与“不华丽”意思相近,建议替换其中一词,让排比句意象层次更分明。


《水滴的视野》 王鹤潼 摄


雨后地上积水中“管中窥豹”反映的蓝天、大树及家属楼的一角。


有话说:通过观察和思考,发倔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场景,通过作者的表现,展示出画面独特效果和想法,是一名摄影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这张片子成功的地方就是用人们经常看到的积水来展示家属楼的想法。


郭老师:图中有真意:视角独特、以小见大、在地观天,妙哉!妙哉!


解说欠箴言:雨后浅潦、映树映天、禅意满满,须悟!须悟!



《美丽的泸沽湖》戚玉衡 摄


难忘泸沽之行!草是如此的绿,不染一丝尘埃;花是如此艳丽,色泽明艳;水是如此平静,好似跌落人间的美玉;山是如此的悠远,让人心旷神怡......


泸沽湖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像油画一样动人。



有话说:水天一色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建议在构图上采用三分发构图,使画面主次分明、和谐而不失韵味。


郭老师:如斯美景,如梦似幻犹如仙境一般,千山共色、水天一然,宁静的水面闲落三两叶小舟,无意巧为之,当如天意。小作者的解说词初见功底,尝试借鉴《桂林山水》,懂得舍弃“干扰”中心的“花草”,将巧思妙写集中于照片展示的泸沽湖山水描摹,当会更好。


编辑:马晓悦



扫一扫,分享本页
版权所有:陕西省学校美育工作管理平台 Copyright 2016-2023 XINHUAMEI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0346号

| 联系邮箱:xinhuameiyu@163.com 陕ICP备1501332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