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太宗李世民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方名碑,大家一定会特别感兴趣,它不仅是一件书法的著名作品,也不仅是一件简单的国宝级文物,他更多的内容会让我们回到我们的童年,去想到当年每回我们放寒暑假要在家里看西游记的感觉,因为很多同学都知道,在唐朝,唐玄奘取经的这个故事一定是有什么记载的,但是在正式的史书当中却没有详细关于西游记的记载,那我们唐僧取经的故事都很少在史书上出现,所以这些故事从哪来的呢?今天这方碑石《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石》就解开了这个谜团。
这方碑石的作者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文章作者,所以有太宗文皇帝御制的字样,但是李世民曾经把碑文写完之后,刻过很多书法家写的碑,像褚遂良写过《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但都不是很满意,所以当时有唐朝高僧怀仁和尚觉得李世民那么喜欢王羲之的字又将王羲之封为书圣,如果这碑上的字都是用王羲之的字拼成多好,所以这块碑石精巧就精巧在它是用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买回来拼在这块碑上,拼成的碑石,所以我们称它为《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石》,我们现在有很多著名的大书法家可能已经故去了,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他们的字怎么办呢?把他们生前的字排成一列,然后拼我们的名字,像著名的日本的朝日新闻这四个字,就是用咱们欧阳询在陕西楼观台写的《宗圣观记碑》上的字拼成的,它们在这块碑上找到了朝、日和闻这三个字,就是找不到这个新闻的新字,因为繁体字,所以后来他们想来想去,没办法,就用朝日新闻的新字就用《宗圣观记碑》上的亲字和斤字拼出来,所以这个碑石也一样,但是厉害的是,他是我们现在发现的世间我们考古最早的一个用别人的字集成的整个碑石,不过用王羲之字集字的作品它并不是最早,它是碑石最早,比方说在梁武帝时候,梁武帝的大臣萧衍,当时他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称王羲之的字是龙跃天门,虎卧凤阁,在中国行书当中,是最棒的,所以有书圣之称,当时这个梁武帝得不到王羲之的真迹,怎么办呢?他就请到了,两位大臣,一个叫周兴嗣一个叫殷铁石,将王羲之的字临摹下来,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集成了千字文,所以我们平时练习和背诵的千字文最早叫《集王羲之书千字文》,但是因为没有碑刻,所以我们这个碑石是最早用王羲之的字集成的一方碑石。
这方碑石里面的书法极其唯美,所以被唐宋的大家们管它叫三绝碑,第一绝就是王羲之书,因为集王羲之的字,里面有王羲之《兰亭序》的六十个字,我们发现对出来一样,其中二十个不一样的之,其中每个之出现一次,在这一行当中就不会出现和他一样的之字,所以这里的每个之字都特别漂亮,就像传说王羲之喜欢鹅,我们看到有的之抬头向天,像展翅高飞的鹅,所以这样的字就长得像Z字型,那有的之像鹅飞下来要落地,所以字的前面一笔要往前走,像鹅的脚要落地一样,有的鹅像在水里漂游,所以他的之千变万化,另人目不暇接,所以很多人说王羲之的字不但巧妙,生动,更来源与生活,高于平时我们的书法,所以从古至今练习王羲之书法的名人特别多,所以有书圣之称,而王羲之这里的书法,因为是拼成所以有大小不一样的特点,所以著名的启功先生和郭沫若先生都有在书里提到,这个碑上的字无一字不无出处,因为大小不一样,有的字特别大,有的字特别小,跟他的年龄段眼神也有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对出,像什么字是来自《兰亭序》,什么字来自于《快雪时晴帖》,什么来自于《丧乱贴》等结合出来的,所以启功先生曾经作为中国美术的主编对这个碑也评价极高,他写过大量的论文,其中有一句诗,启功说,这块碑是字字珠玑千金坠,羲之真迹赖此传,所以王羲之的真迹,可以说以这块碑流传至今,所以我们中央电视十台,在2013年有一个节目介绍,在现代博物馆里王羲之的字都是历代人临摹的,但是临摹的原本有可能都是这方碑石,因为毕竟王羲之的真迹在拼完此碑之后据唐史记载,兰亭截止入昭陵,都在昭陵当中,而距今昭陵并没有打开它,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王羲之真迹,能被历代认可,就只有这方《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石》,这是第一绝;第二绝就是刚才给同学们提到的,西游记来历,碑文中李世民提到大唐三藏,唐三藏在二十六岁的时候请求从中华到印度去取经,但是当时国家政治情况因为有少数名族战乱,不允许唐僧去西经取经,所以唐僧并没有成功的出国,因此在唐书唐史里没有记载唐僧在这个时候去取经,到了二十七岁一年之后,突然有人报告李世民,唐僧跑出去了,唐僧自己偷偷地跑出去了国家,虽然当时国家已经把他们的画像从凉州等地放到边关,让所有的人看见他把他抓回来,可是唐僧依然避过了这些边关,受了很多很多灾难,出了中国到了印度,古代很多人都以为唐僧去的国家应该叫天竺国,但实际上碑石上提到的印度一词指的是一个大范围的南天竺、北天竺等五个天竺国这一部分都叫印度,跟现在的印度国家是不太相同的,唐僧在十七年后回到中国,所以碑文记载,十有七载终于回国,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报告唐僧到了边关,所以唐僧带回来了六百五十七部佛经,经历了几十种灾难,什么叫四人之行,提到了唐僧当年是如何历经艰难险阻,历经十七年取经,回来的时候已经四十四岁了,所以这个碑石让我们了解到了唐僧真正取经之路,而我们西游记的小说大唐西域记也都引用了这里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历,所以没有了它,我们就很难看到一个饱满生动更真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西游记小说,所以他的第二绝就是唐僧取经,真正古代,最有权威性的历史记录,因为这个是李世民的文章他的碑石,那第三绝就是我们很多人说,唐僧带着他的几个徒弟去取经,唐僧留下的文物极少,现在很少有文物能证明是唐僧亲手书写的等等的文字,而就在这块碑石上,有这么一段话,七个字:沙门玄奘奉诏译,那这个唐玄奘奉着皇帝的诏令,在这译了一部经文,那所以这个是唐僧的签名,虽然这个字也有可能是王羲之集成的,但是他的口气是唐僧要在这里签个我的名字,因为这个佛经是我翻译的,但是这个碑石面积并不大,而唐僧取来的经,一卷佛经有好多好多的字,一卷佛经甚至有好多的章节,所以唐僧在这个碑上并没有翻译整篇的佛经,所以他把这个只翻译了一部分的佛经叫《心经》,所以我们小朋友以后在看到有心经,同学们不要在以为心经是单独的一个经,他这里面提到的就是《波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的名字叫《波若波罗蜜多心经》,六百卷,字很多很多,其中选了两百六十个字,这部分选出来的叫心经,所以里面有一句话很有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同学们说这句话看不懂,很正常,因为六百卷宗都读完了,后面会有专门卷章介绍什么是色什么是空我们才能懂,所以《心经》单独读这两百六十多个字,不懂里面的内容是很正常的,他是挑选出来里面的一些句子,吸引大家,然后大家去把这个整个的经典看完,而这一年碑石刻的时候,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六百四八年唐玄宗回到长安的年头才刚刚到第二年,我们的大雁塔也没建出来,所以这方碑石的内容十分古老,也是最早记录《波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文的这么大的一个碑刻,价值连城,所以有三绝碑和千经碑的这么一个称呼,那今天我们了解到了原来西游记小说是有文物上的记录,而王羲之的书法是有类似真迹流传的,所以我们练习他的这个动力就更加强了。